栀子花简介

栀子,学名:Gardenia jasminoides J.Ellis,为茜草科栀子属灌木植物,原生分布于亚洲,非洲和大洋洲有引入。

嫩枝常被短毛,枝圆柱形,灰色;叶为长圆状披针形、倒卵状长圆形;芳香,单朵生于枝顶;果卵形、近球形或椭圆形,黄色或橙红色;种子多数,近圆形而稍有棱角;期3~7,果期5月~翌年2月。在《本草纲目》中,栀子被称为“巵子”,“巵”同“卮”,它的果子像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卮”,因此古人就顺势给它叫“栀子”。

栀子生于海拔10~1500米处的旷野、丘陵、谷、山坡、溪边的灌丛或林中;适宜生长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轻黏性酸性土壤中;繁殖方式有种子繁殖和扦插繁殖、压条繁殖等。

栀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作用,能疗目热赤痛,胸心大小肠大热、胃中热气等症,在《名医别录》和《本草新编》中有记载。栀子花可用于制作饮饮用,可与面粉和油调匀制作糕点食用。南方的栀子春芽秀美翠绿,夏花素洁芬芳,也是一种美丽的观赏植物。栀子是秦汉以前应用最广的黄色染料,栀子的果实含有黄酮类相子素,还有藏红花素等,用于染黄的物质为栀子黄色素。《汉官仪》记有:“染园出栀、茜,供染御服。”说明当时染最高级的服装用栀子。

刘过·关于栀子花的古诗(共1首)

  • 1.《咏余商卿栀子花宋朝·刘过捍不求知色自然,朝来何许雪华鲜。如行佛国参知识,未嫁仙姿益净娟。梅子已黄犹夜雨,客游方倦作春眠。地卑山近征衣润,不费熏炉一炷烟。
刘过的诗词曲代表作

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苏昆山,墓尚在。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有《龙洲集》、《龙洲词》、《龙洲道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