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花简介

栀子,学名:Gardenia jasminoides J.Ellis,为茜草科栀子属灌木植物,原生分布于亚洲,非洲和大洋洲有引入。

嫩枝常被短毛,枝圆柱形,灰色;叶为长圆状披针形、倒卵状长圆形;芳香,单朵生于枝顶;果卵形、近球形或椭圆形,黄色或橙红色;种子多数,近圆形而稍有棱角;期3~7,果期5月~翌年2月。在《本草纲目》中,栀子被称为“巵子”,“巵”同“卮”,它的果子像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卮”,因此古人就顺势给它叫“栀子”。

栀子生于海拔10~1500米处的旷野、丘陵、谷、山坡、溪边的灌丛或林中;适宜生长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轻黏性酸性土壤中;繁殖方式有种子繁殖和扦插繁殖、压条繁殖等。

栀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作用,能疗目热赤痛,胸心大小肠大热、胃中热气等症,在《名医别录》和《本草新编》中有记载。栀子花可用于制作饮饮用,可与面粉和油调匀制作糕点食用。南方的栀子春芽秀美翠绿,夏花素洁芬芳,也是一种美丽的观赏植物。栀子是秦汉以前应用最广的黄色染料,栀子的果实含有黄酮类相子素,还有藏红花素等,用于染黄的物质为栀子黄色素。《汉官仪》记有:“染园出栀、茜,供染御服。”说明当时染最高级的服装用栀子。

董嗣杲·关于栀子花的古诗(共1首)

  • 1.《栀子花宋朝·董嗣杲玉瓣凉丛拥翠烟,南薰池阁灿云仙。芳林园里谁曾赏,檐卜坊中自可禅。明艳倚娇攒六出,净香乘烈袅孤妍。风霜成实秋原晚,付与华灯作样传。

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宋亡,入山为道士,字无益。嗣杲工,吐爵新颖,有《庐山集》五卷,《英溪集》一卷,西湖百咏二卷,(均四库总目)并传于世。著作除《西湖百咏》二卷外,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庐山集》五卷、《英溪集》一卷。事见《西湖百咏》自序及本集有关诗篇,《绝妙好词笺》卷六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