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国忧民简介

"忧国忧民"是联合式结构的汉语成语,读音为yōu guó yōu mín(简拼ygym),最早见于《战国策·齐策》"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的记载。该成语以对国家前途与人民命运的共同关切为核心语义,常见作谓语、宾语、定语使用,在明代吴承恩西游记》中出现"忧国忧民"的明确用例。

成语具有褒义感情色彩,近义表达包含"忧国爱民""忧国忘家"等,反义词为"祸国殃民"。其语义内涵历经千年传承,在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等历代文豪作品中均有呼应,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家国情怀表达范式。

王昌龄·忧国忧民的古诗(共1首)

  • 1.《出塞唐朝·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诗词曲代表作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