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国忧民简介

"忧国忧民"是联合式结构的汉语成语,读音为yōu guó yōu mín(简拼ygym),最早见于《战国策·齐策》"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的记载。该成语以对国家前途与人民命运的共同关切为核心语义,常见作谓语、宾语、定语使用,在明代吴承恩西游记》中出现"忧国忧民"的明确用例。

成语具有褒义感情色彩,近义表达包含"忧国爱民""忧国忘家"等,反义词为"祸国殃民"。其语义内涵历经千年传承,在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等历代文豪作品中均有呼应,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家国情怀表达范式。

林景熙·忧国忧民的古诗(共1首)

  • 1.《书陆放翁诗卷后宋朝·林景熙天宝诗人诗有史,杜鹃再拜泪如水。龟堂一老旗鼓雄,劲气往往摩其垒。轻裘骏马成都花,冰瓯雪碗建溪茶。承平麾节半海宇,归来镜曲盟鸥沙。诗墨淋漓不负酒,但恨未饮月氏首。...
林景熙的诗词曲代表作

林景熙(1242年—1310年),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著名爱国诗人。咸淳七年(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因而名重一时,学者称“霁山先生”。卒葬家乡青芝山。
林景熙作为雄踞我国宋元之际坛数十年的爱国诗人,其创作成就和艺术造诣,历来受到极高的评价。他的诗文格幽婉,沉郁悲凉又不失雄放,他是温州二千年历史中成就最高的诗人。一生中共留下诗文16卷。其中诗歌《白石樵唱》6卷;散文《白石稿》10卷,后人编为《霁山集》。历代文史学家称其为“屈子《离骚》、杜陵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