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简介

潼关,地理名词。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腰。《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

潼关设于东汉末,当时关城建在黄土塬上,隋代南移数里,唐武则天时北迁塬下,形成潼关城旧址。唐置潼津县,明设潼关卫,清为潼关县,民国时袭之。因为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进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潼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潼关的形势非常险要,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连城;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西岳华山。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过去人们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来比拟这里形势的险要。杜甫游此后也有“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的句。

张问陶·关于潼关的古诗(共1首)

  • 1.《潼关清朝·张问陶 时平容易度雄关,拍马河潼自往还。一曲纁黄瓜蔓水,数峰苍翠华阴山。登陴筑版丁男壮,呼酒烹羊守吏閒。最是绿杨斜掩处,红衫青笠画图间。
张问陶的诗词曲代表作

张问陶(1764—1814),字仲冶,一字门,号山、蜀山老猿,清四川遂宁人。清代杰出诗人、诗论家,著名书画家。因故乡四川遂宁城郊有一座孤绝秀美的小山,形如船,名船山,便自号船山,亦称“老船”。因善猿,亦自号“蜀山老猿”。

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曾任翰林院检讨、江南道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后出任山东莱州知府,后辞官寓居苏州虎邱山塘。晚年遨游大江南北,嘉庆十九年(1814)三初四日,病卒于苏州寓所。

撰有《船山诗草》,存诗3500余首。其诗天才横溢,价重鸡林,与袁枚、赵翼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被誉为“青莲再世”、“少陵复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

其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五《文苑》、《清史列传》卷七二《文苑传三》、《张问陶年谱》、《张船山书画年谱》等文献。

遂宁市船山区即以区内文化名山船山及乡贤船山先生张问陶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