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简介

神仙,汉语词语,拼音为shénxiān,指道教信仰中超脱生死、长生不死的得道者,常居于仙境并具备神通变化能力,如善知他心、天眼洞察等特质。该词可比喻能预知世事或逍遥自在之人,亦用于形容技艺高超者,如《三国演义》描述诸葛亮“有神仙之概”。

道教将神仙分为先天神祇(如天神、地祇)与后天仙真(通过修炼得道者)两大类,认为其体现“道”的化身并以济世度人为宗旨。葛洪在《抱朴子》中强调林为修道炼丹的理想场所,《庄子》则记载神人“肌肤若冰,乘气御飞龙”的形象。

该概念最早见于《史记·孝武本纪》所载燕齐方士宣扬的神仙之术。神仙传说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秦汉方士宣传影响扩大,秦始皇、汉武帝均曾遣使寻访仙药。《汉书·艺文志》列神仙家典籍,后衍生《列仙传》等著作记载仙人事迹。

史浩·关于神仙的古诗(共1首)

  • 1.《太清舞·武陵自古神仙府宋朝·史浩 武陵自古神仙府。有渔人迷路。洞户迸寒泉,泛桃花容与。寻花逶逦见灵光,舍扁舟、飘然入去。注目渺红霞,有人家无数。 ...
史浩的诗词曲代表作

史浩(1106年104日—1194年4月27日),字直翁,号真隐。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宋政治家、词人。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年)进士,由温州教授除太学正,升为国子博士。他向宋高宗建议立太子,以此受知于朝廷。宋孝宗即位时,授参知政事。隆兴元年(1163年),拜尚书右仆射。淳熙十年(1183年),除太保致仕,封魏国公。宋光宗御极后,进太师。
绍熙五年(1194年),史浩去世,年八十九,追封会稽郡王。宋宁宗时赐谥“文惠”。嘉定十四年(1221年),以子史弥远贵,追封越王,改谥“忠定”,配享孝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