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山简介

龙泉山脉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是成都平原的东缘脉(西缘山脉为龙门山脉),呈南北走向。

龙泉山脉是岷江与沱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也是成都平原与川中丘陵的自然分界线。长约200千米,宽10千米,整个山脉狭窄而长。最高峰在龙泉驿区境内长松山,海拔为1051米。由于龙泉山对入川的北方气流的分流作用,造成山周边各个城市间有气象差异。《北周文王碑》记载,龙泉山在唐代之前称为“分栋岭”,是川中丘陵和川西平原的天然分界线,东为川中丘陵,西为川西平原。分栋山于明代改称“龙泉山”,王店镇也改为“龙泉镇”,在此设驿站,称“龙泉驿”,而山脉最高峰长松山离龙泉驿很近,后来就以龙泉山脉统揽整座山脉之名,一直延续至今。

龙泉山区域则是天府水网汇聚润泽之地,造就多元文化交融,尤以古蜀文化、三国文化、客家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驿道文化最为出众。

龙泉山脉内有有顶山、北周文王碑、黑龙滩水库、三岔湖、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等景点。

陈造·龙泉山的古诗词(共1首)

  • 1.《登龙泉山宋朝·陈造越山东来万烟鬟,馀姚为邑山四环。客车细穿市井间,邑屋更绕龙泉山。佛阁翚飞最高处,远近岚霏随指顾。小留开船有新句,君知可是囚山赋。
陈造的诗词曲代表作

陈造(1133年~1203年)字唐卿,江苏高邮人(今属江苏金湖闵桥镇)。人称“淮南夫子”,生于宋高宗绍兴三年,年二十始知锐意,为儒废寝与食,直院崔大雅奇其才,年四十三登进士(孝宗淳熙二年,即1175年中进士),官迪功郎,以词赋闻名艺苑;继而任繁昌县(今安徽繁昌)令;三年满转升平江(今苏州),撰《芹宫讲古》,阐明经义。范成大见其文谓“使遇欧、苏,盛名当不在少游下。”尤袤、罗点得其骚词、杂著,爱之手不释卷。郑兴裔荐其“问学闳深,艺文优赡”。
绍熙二年(1191年),陈造转奉议郎,知明州定海县,“减斥卤之课,蠲失额之粮,治行称最”;庆元二年(1196年),通判房州权知州事;房州秩满,为浙西路安抚司参议,改淮南西路安抚司参议,皆有治绩。自以转辗州县幕僚,无补于世,置江湖乃宜,遂自号江湖长翁。宁宗嘉泰三年卒,年七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