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简介

大雪,又称“大雪节气”(外文名:Greater Snow),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斗指壬,太阳到达黄经255度,交节时间为每年公历126-8日。大节气是干支历子月的起始,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

节气是反映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大雪时节,人们会明显感到气温变低、降水量增多、白昼缩短。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中国不少地区会出现降温、大天气过程,最低温度降到0℃以下,寒气逼人。北方来说,由于较早受到冷空气影响,一般会先出现降雪,包括降水转成的夹雪。寒潮或强冷空气南下,水汽足、湿度大的江南,有时降雪范围和降雪量可能比北方更大。冬季大雪之后,积雪堆积,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围的温度,不会因寒流侵袭而再降低,给与了农作物较好的越冬环境。俗语道:瑞雪兆丰年。

大雪节气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根据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包含大雪在内的“七十二候”概念,最早见于《吕氏春秋》的记载。到了唐宋时期,大雪节气已经成为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

大雪时节古人有“踏雪寻梅”“寒江钓雪”“烹煮雪”“大雪藏冰”等习俗。“烹茶煮雪”文人雅士收集枝头新雪化水煮茶,围炉漫谈,宴饮作。“大雪藏冰”采凿冰块藏纳于冰窖,以备夏日使用。在北方地区,人们有观冰、戏雪、赏封河,乐享多彩冰雪活动。许多地区都有大雪前后腌肉的习俗。鲁北民间还有大雪喝红薯粥的习俗。

何绍基·关于节气大雪的古诗(共1首)

  • 1.《宜阳舟中大雪用坡公江上值雪韵清朝·何绍基 江波不响泥潜龟,晴回雪起鸥不知。飘飖已惊客子听,渐沥讶有清飙吹。推窗剧望杳无际,青山不辨眉与髭。奔腾元气裹万象,钩扰夜雾疑春澌。循卑不逐埼岸转,陵险未觉重冈危...
何绍基的诗词曲代表作

何绍基(1799-1873),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
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十六年进士。咸丰初简四川学政,曾典福建等乡试。历主东泺源、长沙城南书院。通经史,精小学金石碑版。据《大戴记》考证《礼经》。书法初学颜真卿,又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尤长草书。有《惜道味斋经说》、《东洲草堂诗·文钞》、《说文段注驳正》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