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辰简介

时辰,读音为shí chen,是中国古代的计时单位。时辰即十二时辰,就是用十二地支对一天24小时进行计时,每个时辰相当于2小时。子时为23~1点,丑时为1~3点,寅时为3~5点,卯时为5~7点,辰时为7~9点,巳时为9~11点,午时为11~13点,未时为13~15点,申时为15~17点,酉时为17~19点,戌时为19~ 21点,亥时为 21~ 23 点。

十二时辰按照顺序构成集合{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时辰的组合表示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农历年的组合表示中的一种方法所表示的农历年;第二部分是农历和农历日的组合表示中的一种方法所表示的农历月和农历日;第三部分是时辰的三种表示中的一种方法所表示的时辰。

十二时辰名称的含义与日出日落的自然规律、天空颜色的变化和人们的生活习惯紧密相关。时辰与健康至关重要,人的生物钟显示,饮食不可随意妄为,否则惹病上身。十二时辰中,子时、午时都是养生最关键的时辰,子时(23:00-1:00)阳生,养膀胱,忌夜宵;午时(11:00-13:00)阴生,养心,忌暴食。同时,其他时辰也有健康饮食的戒律。如卯时(5:00-7:00)日出,养大肠,忌饮酒;辰时(7:00-9:00)日升,养胃,忌空腹;已时(9:00-11:00)日正,养脾,忌辛辣;未时(13:00-15:00)日西,养小肠,忌多食;戊时(19:00-21:00)日暮,养血,忌大荤;亥时(21:00-23:00)定昏,养三焦,忌饮

释清远·十二时辰的古诗(共1首)

释清远(一○六七~一一二○),号佛眼,临邛(今四川邛崃)人。俗姓李。年十四出家,尝依毗尼。南游江淮间,遍历禅席,师事五祖演禅师七年。后隐居四面大中庵,又住崇宁万寿寺。继住舒州龙门寺十二年。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奉敕住和州褒禅山寺(《古尊宿语录》卷二九)。踰年,以疾辞,归隐蒋山之东堂。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演禅师法嗣。宣和二年卒,年五十四。事见《筠溪集》卷二四《和州褒山佛眼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清远,以《古尊宿语录》卷三○中的《偈颂》编为第一卷,以同书卷三四中的《颂古》编为第二卷,同书卷三一语录中散见各处者及见于他书者辑为第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