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简介

“相见”为汉语词语,读音xiāng jiàn,基本释义为“彼此会面”。该词既指日常人际交往中的会面行为,也常蕴含特定情境下的情感指向,如久别重逢的欣喜或离别时的悲怆。

在古典文献中,“相见”兼具礼仪规范和情感表达的双重意涵。如《礼记·曲礼下》记载诸侯未约而遇的礼节,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则成为抒写离情的经典意象。历代文学作品如《左传》《三国演义》等多通过“相见”刻人物关系与命运纠葛。

“相见”的使用可追溯至先秦典籍,并在《诗经》《史记》及唐宋诗词中高频出现,至明清小说仍保留其用法,体现了汉语词汇的历时稳定性。其语义核心始终围绕人际会面的物理行为与情感关联,成为中华文化中人际交往的重要语言载体。

萧衍·相见的诗句(共1句)

萧衍的诗词曲代表作

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人,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建立者。萧衍出身兰陵萧氏,为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南齐丹阳尹萧顺之之子。

南齐时,萧衍历任东阁祭、黄门侍郎、雍州刺史等职,两次参与抵御北魏,颇受齐明帝宠待。永元二年(500年),萧衍起兵攻讨东昏侯萧宝卷,并拥立南康王萧宝融称帝。次年,攻陷建康。中兴二年(502年),萧衍接受萧宝融的“禅位”,建立南朝梁。

萧衍统治初期,尚能留心政务,对宋齐以来的种种弊端有所纠正。他为了使各州郡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采取了更换异己、任用亲信,兼以讨伐的方针。但对门阀世族,萧衍一改前例,尽可能地恢复他们尊崇的地位,并对尽量授予宗室诸王实权。

萧衍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朝诸帝中位列第一。他在位晚期,随着功成业就、年事增高,开始怠于政事,又沉溺佛教。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乱”爆发,萧衍被囚死于建康台城,年八十六。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修陵。

萧衍博通文史,曾钦令编《通史》六百卷,并亲自撰写赞序。他才思敏捷,文笔华丽,所作的千赋百,其中不乏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