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简介

汉家,汉语词语,原指银河,后衍生为汉朝及汉民族的代称。该词在西周以前专指天河,《诗经》与《华阳国志》均有记载,如“维天有汉”“倬彼汉”等描述均为此意。

“汉家”主要有三重含义:一指汉朝,《史记·孝武本纪》载“建汉家封禅”即指汉朝封禅制度;二为汉族王朝统称,杜甫兵车行》中“汉家东二百州”以汉喻唐指代当朝;三为族群文化符号,如汉字、汉服等称谓均源自汉朝的强盛。汉阙作为汉家文化象征,体现“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观及政治威仪,如未央宫北阙为政务中心,成为“大汉帝国威仪的象征”。

该词最早见于先秦文献,《诗经》与《华阳国志》均将“汉”与天河意象结合。汉朝建立后,司马迁在《史记》中多次以“汉家”指代刘氏王朝,如《孝武本纪》记载“建汉家封禅”。唐宋时期广泛应用于诗词,如吴筠《赠将军》称“汉家青史”,唐代边塞诗中亦多见此称。

白居易·汉家的诗句(共1句)

白居易的诗词曲代表作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