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门简介

柴门,汉语词语,拼音为chái mén,指用树枝或木条制成的简陋门户,最早见于三国曹植《梁甫行》。该词兼具物质与意象双重特征,既指代贫寒居所,又象征隐逸生活,如王维“倚杖柴门外”描绘田园闲居,刘长卿“柴门闻犬吠”勾勒野景致。其抽象含义包含安贫守志与避世谢客两层指向,《晋书》载“抗志柴门”喻士人清贫自守,《后汉书》记杨震“柴门绝宾客”则体现闭门拒扰之义。

作为文学意象,柴门自魏晋时期进入文创作,唐代成为田园诗核心元素,杜甫白居易等皆以其营造淡泊意境。宋元文人延续此传统,陆游“柴门昼常关”延续隐逸主题,元杂剧《举案齐眉》以“蓬户柴门”强化贫居意象。至明清时期,蒲松龄《聊斋志异》仍用“柴门谢客”展现遁世姿态。其语义历经千年演变,从建筑构件渐次升华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标志性的文化符号。

魏裔介·柴门的诗句(共1句)

【生卒】:1616—1686
【介绍】: 清初直隶柏乡人,字石生,号贞庵,又号昆林。顺治三年进士,散馆授工科给事中。康熙间官至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以党附鳌拜之嫌致仕。为言官时疏至百余上,敷陈剀切,多见施行。乾隆初追谥文毅。治理学,有《圣学知统录》、《知统翼录》、《希贤录》,另有《兼济堂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