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门简介

柴门,汉语词语,拼音为chái mén,指用树枝或木条制成的简陋门户,最早见于三国曹植《梁甫行》。该词兼具物质与意象双重特征,既指代贫寒居所,又象征隐逸生活,如王维“倚杖柴门外”描绘田园闲居,刘长卿“柴门闻犬吠”勾勒野景致。其抽象含义包含安贫守志与避世谢客两层指向,《晋书》载“抗志柴门”喻士人清贫自守,《后汉书》记杨震“柴门绝宾客”则体现闭门拒扰之义。

作为文学意象,柴门自魏晋时期进入文创作,唐代成为田园诗核心元素,杜甫白居易等皆以其营造淡泊意境。宋元文人延续此传统,陆游“柴门昼常关”延续隐逸主题,元杂剧《举案齐眉》以“蓬户柴门”强化贫居意象。至明清时期,蒲松龄《聊斋志异》仍用“柴门谢客”展现遁世姿态。其语义历经千年演变,从建筑构件渐次升华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标志性的文化符号。

林景熙·柴门的诗句(共1句)

林景熙的诗词曲代表作

林景熙(1242年—1310年),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著名爱国诗人。咸淳七年(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因而名重一时,学者称“霁山先生”。卒葬家乡青芝山。
林景熙作为雄踞我国宋元之际诗坛数十年的爱国诗人,其创作成就和艺术造诣,历来受到极高的评价。他的诗文格幽婉,沉郁悲凉又不失雄放,他是温州二千年历史中成就最高的诗人。一生中共留下诗文16卷。其中诗歌《白石樵唱》6卷;散文《白石稿》10卷,后人编为《霁山集》。历代文史学家称其为“屈子《离骚》、杜陵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