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简介

星星,汉语词语,拼音为xīngxing,指空中闪烁的天体,也泛指细小点状物。其核心义项包含口语中对天体的泛称(如恒星、行星)与书面语中"细小的点儿"的比喻用法,部分方言中可形容白发或零星分布状态。该词存在[xīng xīng]与[xīng xing]两种读音分化,前者侧重描述细小事物,后者特指天体。

汉语文化中,"星"衍生出30余个成语,如"斗转星移"反映时间流转,"星星之火"出自明代张居正著述,比喻微小事物引发巨变。民间创作形成谜语体系,如以"生"字解谜"星星没露头",或以蒺藜对应"结流星"的形态特征。文学作品常借星象暗喻人生际遇,左思谢灵运人用"星星白发"构建白发意象。现代汉语词典收录其多语种译名,涵盖英语"star"、德语"Stern"等跨文化对应关系。

王问·星星的古诗词(共1首)

  • 1.《露坐观星明朝·王问秋风吹衣带,凄凄生微凉。络纬啼井阑,玄蝉噪疏杨。仰观河汉间,星辰烂高张。三台明泰阶,齐色俨成行。朱鸟藩臣位,轨道向中央。此时自许箕山隐,少微含光射东畛。五斗曾经...
王问的诗词曲代表作

王问(1497~1576)明代官员。字子裕,号仲,江苏无锡人。嘉靖十一年进士,历官车驾郎中,擢广东按察佥事,因思念老父,未赴任,即弃官归家。书法类米芾,又似黄庭坚,点染山水鸟皆精。诗作萧闲疏放,冲然自得,有《仲山诗选》、《崇文馆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