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简介

天坛,原名“天地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大街东侧。为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和祈的场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

天坛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名为“天坛”,天坛由两重坛墙环护,分为内、外两坛。其主要古建筑集中于内坛,内坛中间有东西向隔墙将内坛分隔为南、北两部分,隔墙中有门相通。内坛由圜丘、祈谷坛、斋宫三组古建筑群组成。祈谷坛位于内坛北部,圜丘坛位于内坛南部,斋宫位于内坛西部,一条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丹陛桥连缀圜丘坛和祈谷坛。内坛四周设有东天门、北天门、西天门、广利门、昭亨门、泰元门。天坛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1961年34日,天坛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谢榛·天坛的古诗(共5首)

  • 1.《忆天坛山明朝·谢榛 目极天坛路渺茫,往时高步采琼芳。白云壑断笙音度,红叶林空酒气香。仙客并游心自逸,野猿一见意相忘。醉呼童子收诗草,月上千峰卧石床。
  • 2.《游天坛山·其五明朝·谢榛 金节荡天风,琼卮对海月。会当骖白螭,飞向蓬莱阙。
  • 3.《拟少陵忆昔行望王屋天坛二山作明朝·谢榛 秦岭路迷愁无那,凉夜疏林老夫坐。蹇驴龁草人正饥,野翁敲石取新火。须臾炊黍摘秋果,小有洞天曳杖过,仙境踟蹰岂敢唾。山灵预知待客星,虎穴应教黑雾锁。欲蹑玄踪不易到...
  • 4.《登天坛山明朝·谢榛 直上断岸悬,崎岖一径缘。白云秋满壑,红树老参天。神护轩皇鼎,灵通太乙泉。何由结丹侣,共此学长年。
  • 5.《游天坛山明朝·谢榛偶逢双玉童,相引蹑云去。犬吠洞门开,三花最深处。

谢榛(1495~1575)明代布衣人。字茂秦,号四溟人、脱屣山人,山东临清人。十六岁时作乐府商调,流传颇广,后折节读书,刻意为歌诗,以声律有闻于时。嘉靖间,挟诗卷游京师,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结诗社,为“后七子”之一,倡导为诗摹拟盛唐,主张“选李杜十四家之最者,熟读之以夺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裒精华。”后为李攀龙排斥,削名“七子”之外,客游诸藩王间,以布衣终其身。其诗以律句绝句见长,功力深厚,句响字稳,谢榛诗文,著有《四溟集》共24卷,一说10卷,《四溟诗话》(亦题《诗家直说》)共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