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简介

天坛,原名“天地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大街东侧。为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和祈的场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

天坛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名为“天坛”,天坛由两重坛墙环护,分为内、外两坛。其主要古建筑集中于内坛,内坛中间有东西向隔墙将内坛分隔为南、北两部分,隔墙中有门相通。内坛由圜丘、祈谷坛、斋宫三组古建筑群组成。祈谷坛位于内坛北部,圜丘坛位于内坛南部,斋宫位于内坛西部,一条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丹陛桥连缀圜丘坛和祈谷坛。内坛四周设有东天门、北天门、西天门、广利门、昭亨门、泰元门。天坛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1961年34日,天坛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申佳允·天坛的古诗(共1首)

  • 1.《随驾步祷天坛恭纪明朝·申佳允文华斋宿帝咨深,南望郊坛玉趾临。祗为万民祈润泽,敬将六事问桑林。星驰鹭序清光霭,云覆龙旂夏木阴。趋侍天颜看尺五,乍惊茅贱厕华簪。
申佳允(1602—1644),本名申佳胤,明末官员,《明史》避雍正皇帝胤禛之名讳而作申佳允,申涵光之父。字孔嘉,又字浚源,号素园,北直隶广平府永年县(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人。崇祯四年进士,历任知县、吏部文选司主事、吏部考功司员外郎、南京国子监博士、大理寺评事、太仆寺丞等职。甲申之变,佳胤殉国死节,赠太仆寺少卿,谥节悯。入清,褒扬忠烈,赐谥端悯。有《申端悯公集》、《申端悯公文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