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牛花简介

牵牛(学名:Ipomoea nil (L.) Roth)别名喇叭牵牛花、大牵牛等,为旋花科番薯属的一年生缠绕草本植物。其茎上被倒向的短柔毛及杂有倒向或开展的长硬毛;叶宽卵形或近圆形,深或浅的3裂,偶5裂,渐尖或骤尖,侧裂片较短,三角形,裂口锐或圆,叶面或疏或密被微硬的柔毛;花腋生,单一或通常2朵着生于花序梗顶,花序梗长短不一;苞片线形或叶状,被开展的微硬毛;小苞片线形;萼片近等长,披针状线形;花冠漏斗状,蓝紫色或紫红色,花冠管色淡;蒴果近球形,3瓣裂;种子卵状三棱形,黑褐色或米黄色,被褐色短绒毛。花期7-9,果期8-10月。

牵牛原产热带美洲,后广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中国除西北和东北的一些省外,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其喜温暖向阳环境,耐干旱、瘠薄,适应性较强,对气候土壤的要求不严,但以温和的气候和中等肥沃的砂质壤土为宜,多生于海拔100-200(-1600)米的坡灌丛、干燥河谷路边、园边宅旁、山地路边,或为栽培。

牵牛的种子为中药材牵牛子的来源,具有利水,泻下,消积等功效,主治水肿,腹水,脚气等。其成活率高、繁殖容易且收效快,栽培管理简便、综合成本低, 能增强园林景观功能,提高立体绿化效果,观赏期比较长,园林实用价值高,绿化效果突出。

祝允明·关于牵牛花的古诗(共1首)

  • 1.《牵牛花明朝·祝允明 药品能攻疾,花名强效人。应无渡河想,且免服箱辛。壳绽金铃子,苞舒碧角巾。步行骑水牯,欲觅了无因。
祝允明的诗词曲代表作

祝允明(1461年1月17日-1527年1月28日)字希哲,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因长像奇特,而自嘲丑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世人称为“祝京兆”,明代著名书法家。 祝允明的科举仕途颇为坎坷,十九岁中秀才,五次参加乡试,才于明弘治五年(1492)中举,后七次参加会试不第。甚至其子祝续也在前一科中进士,于是祝允明绝了科举念头,以举人选官,在正德九年(1514),授为广东兴宁县知县,嘉靖元年(1522),转任为应天(今南京)府通判,不久称病还乡。 祝允明擅文,尤工书法,名动海内。他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又与文徵明、王宠同为明中期书家之代表。楷书早年精谨,师法赵孟頫、褚遂良,并从欧、虞而直追“二王”。草书师法李邕、黄庭坚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变化,骨烂熳。其代表作有《太湖诗卷》、《箜篌引》、《赤壁赋》等。所书“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皆为传世墨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