蔷薇简介

蔷薇(学名:Rosa sp.)是蔷薇科、蔷薇属部分植物的通称,主要指藤蔓蔷薇的变种及园艺品种。大多是一类藤状爬篱笆的小,是原产于中国的落叶灌木,变异性强。茎刺较大且一般有钩,每节大致有3、4个;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小叶为5-9片,叶缘有齿,叶片平展但有柔毛。常是6-7朵族生,为圆锥状伞房花序,生于枝条顶部,花径约3厘米,每年只开一次。蔷薇花花盘环绕萼筒口部,有白色、黄色等多种颜色。花谢后萼片会脱落;果实为圆球体。

耐寒,有野生和众多园艺品种,可用压条或嫁接法繁殖。蔷薇可以药用,由其制成的蔷薇花粥有良好的营养价值。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温带、亚热带及热带区等地区。

1985年中国《中国植物志》第三十七卷问世,更清楚地描述了蔷薇的形态,俞德浚教授将它定名为‘野蔷薇’。不能说中国古代的蔷薇就是野蔷薇,可野蔷薇(R. multiflora)这个种肯定在当时“蔷薇”指陈范围之内。

吴子瑜·关于蔷薇花的古诗(共1首)

吴子瑜(1885~1951),字少侯,号小鲁,台中东势人。父吴鸾旂,光绪年间监生,曾参与兴筑台湾建府工作,日治以后被命招安委员,而后曾任台中县参事、台中厅参事。子瑜家境优渥,大正初期赴北平、上海经商,1921年因父丧返台,后于台中太平冬瓜山下建造祖坟、别墅花园,历时六年始完全落成,时人称为东山别墅。由于经商缘故,大抵在1943年以前,多次往返大陆与本岛间,1935年甚至全家迁居大陆,后约于本年归台,长居东山别墅花园内。在中国期间,曾与孙中山先生有过往来,多次捐资襄赞革命,并与吴佩孚相善,女儿吴燕生且为吴氏之义女;1922年在北京的台湾人组织「北京台湾青年会」,支持岛内民族主义活动,子瑜也是成员之一。  除于大陆营商外,1936年子瑜于台中建筑「天外天剧场」,剧场内经营有食堂、吃店、卖店、咖啡店、跳舞场,轰动一时。另曾被选任为台中市协议会员,也是大东信托会社的重要股东。平素尚雅,好吟咏,1926年加入「栎社」,常招致友举办东山吟会,此后栎社多次雅集便于此举行;又创立有「怡社」,成员亦以中部文人为主,同时子瑜也是台中「樗社」、「东墩吟社」的社员。生平所撰诗作,今日尚未见诗集刊刻,多散见于报刊中,内容殆以友朋情怀的抒发、行商羁旅的感怀、东山击钵活动写真为主〖以上有关吴子瑜诗作内容及生平大要,主要参见许俊雅〈栎社诗人吴子瑜及其诗初探〉,文章收入东海大学中文系编《日治时期台湾传统文学论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其馀则参考当时报刊所载相关消息而得。〗。(黄美娥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