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简介

"农民"作为汉语词语,指以土地耕作为主要生计来源的社会群体。其词源可追溯至古代"士农工商"四民分类体系中的农业从业者。该词汇在语言应用中包含职业身份与社会阶层的双重属性,既指向具体的农业生产者,也构成农村社会的主体组成部分。

词语拥有"农夫""农人"等近义词群,英语对应词包含peasant、farmer等不同语义层次的翻译。在历史文献中,该词常与军事建制相关联,如晚清湘军曾大量招募农民群体作为兵源。

戴叔伦·描写农民生活的古诗(共1首)

  • 1.《屯田词唐朝·戴叔伦春来耕田遍砂碛,老稚欣欣种禾麦。麦苗见长天苦晴,土干确确锄不得。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余枯茎。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
戴叔伦的诗词曲代表作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