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节简介

花朝节(Flower Birthday Festival),简称朝,俗称神节、花神生日、百花节等,旨在纪念百花生日。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时间多在农历二十五,由于地域气候等差异,亦有择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日者。

花朝节起源众说纷纭,一说起源于春秋,相传《陶朱公书》记载“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晋代,花朝节习俗初步形成,周处《土记》记载人们游春赏花,其中出现“花朝”称谓。唐代,花朝节被定为二月十五,位列民间岁时八节之一。皇家和民间会举行隆重的庆祝和祭祀活动,如唐太宗主持“挑菜御宴”,武则天令宫女蒸制花糕赏赐群臣等。宋代,花朝节进入繁盛期,其习俗增加“扑蝶会”、挂“花神灯”,以及将红绸、彩纸系在花木上为花神祝寿的“赏红”等。元代以后,花朝节被赋予“花神生日”的新内涵,逐渐演化为对花神的奉祀庆典。明清时期,花朝节和花神文化依然在民间盛行,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花神形象不断丰富,如《牡丹亭》中的梦梅被封为梅花花神。清末民初,花朝节衰落。

花朝节在历史上发展出丰富的节俗,游赏节俗如踏春、扑蝶等;饮食节俗如百花糕、花朝等;农业节俗如花朝占卜、花朝劝农等;其他节俗还有种花挑菜、对歌传情等。

花朝节浓缩了中国人的花崇拜、花情操、花习俗等理念,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其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彰显雅致和谐的民族文化特质,近年来,浙江、湖北、福建等地已将花朝节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姚鼐·关于花朝节的古诗(共1首)

姚鼐的诗词曲代表作

姚鼐(nài)(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乾隆十五年(1750)中江南乡试,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三十八年(1773)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三十九年秋借病辞官。旋归里,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一生勤于文章,文双绝,书艺亦佳。著有《惜抱轩文集》16卷、《文后集》12卷、《惜抱轩诗集》10卷、《笔记》10卷、《尺牍》10卷、《九经说》19卷、《三传补注》3卷、《五七言今体诗钞》18卷,辑成《古文辞类纂》75卷。

姚鼐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文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