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节简介

花朝节(Flower Birthday Festival),简称朝,俗称神节、花神生日、百花节等,旨在纪念百花生日。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时间多在农历二十五,由于地域气候等差异,亦有择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日者。

花朝节起源众说纷纭,一说起源于春秋,相传《陶朱公书》记载“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晋代,花朝节习俗初步形成,周处《土记》记载人们游春赏花,其中出现“花朝”称谓。唐代,花朝节被定为二月十五,位列民间岁时八节之一。皇家和民间会举行隆重的庆祝和祭祀活动,如唐太宗主持“挑菜御宴”,武则天令宫女蒸制花糕赏赐群臣等。宋代,花朝节进入繁盛期,其习俗增加“扑蝶会”、挂“花神灯”,以及将红绸、彩纸系在花木上为花神祝寿的“赏红”等。元代以后,花朝节被赋予“花神生日”的新内涵,逐渐演化为对花神的奉祀庆典。明清时期,花朝节和花神文化依然在民间盛行,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花神形象不断丰富,如《牡丹亭》中的梦梅被封为梅花花神。清末民初,花朝节衰落。

花朝节在历史上发展出丰富的节俗,游赏节俗如踏春、扑蝶等;饮食节俗如百花糕、花朝等;农业节俗如花朝占卜、花朝劝农等;其他节俗还有种花挑菜、对歌传情等。

花朝节浓缩了中国人的花崇拜、花情操、花习俗等理念,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其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彰显雅致和谐的民族文化特质,近年来,浙江、湖北、福建等地已将花朝节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黄宗羲·关于花朝节的古诗(共2首)

  • 1.《花朝宿石井·其一清朝·黄宗羲 绳穿忆得去年事,惭愧高楼听落湍。红烛犹嫌寒话短,竹鸡亦道路行难。相看白鬓经三世,耐得青松此两山。感慨便成孤负却,铜丸钱汁是常餐。
  • 2.《花朝宿石井·其二清朝·黄宗羲 廿年曾宿溪山路,枕上仍前彻夜风。清气不容尘外虑,好诗多在月明中。花前闻鸟声偏乱,兵后持杯泪易浓。珍重西窗书甲子,续游何日剪灯红。
黄宗羲的诗词曲代表作

黄宗羲(1610.9.24-1695.8.12),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别号梨洲老人、梨洲人、蓝水渔人、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