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简介

,汉语常用字,读作fēng,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是一种因气压分布不均匀而产生的空气流动的现象。《说文》:“风,八风也。”《国风·郑风·萚兮》:“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引申为像风那样快,如风行。风有流行的特点,有如社会习惯,故又引申为风俗、风气,如蔚然成风、移风易俗。又引申为风景、风光。又指民歌,如采风。又引申为外在的姿态,如作风、文风,再引申为风声、消息等。作动词,指借风力吹干吹净,虚化引申为教育、感化。

王恭·描写风的古诗(共3首)

  • 1.《咏秋风明朝·王恭 青摐江上响潇潇,吹得林间万叶飘。何处凄凉最关别,数株残柳灞陵桥。
  • 2.《咏秋风明朝·王恭 朝来拂拂洒征衣,吹得关河叶渐稀。回首茂陵何处在,空馀汾水白云飞。
  • 3.《咏秋风明朝·王恭 青蘋江上响潇潇,吹得林间万叶飘。何处凄凉最关别,数株残柳灞陵桥。

王恭(1343-? ),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

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