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简介

春分,也称“升分”(外文名:Vernal equinox),古时又称“日中”“日分”“仲春之”,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第四个节气。斗指卯,太阳黄经达0°,于每年公历3月19-22日交节。

春分的“分”有两个含义,一是“季节平分”,传统以立春立夏之间为春季,而春分日正处于两个节气之中,正好平分了春季;另一含义是“昼夜平分”,在春分这天,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自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由赤道继续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白昼开始长于黑夜,南半球与之相反。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天气温暖、阳光明媚、雨水充沛。春分后中国除青藏高原、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北部外均进入了明媚的春天,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春分是中国的农历节气,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这个节气,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春分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礼》中的记载,而在《尚书》、《诗经》等古籍中也都有关于春分的描述。

春分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春分对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春分之后正式迎来了播种的旺季,各种农作物开始生长,动植物复苏。春分节气有一些民俗活动,比如踏青、春祭等;民间有放筝、吃春菜、立蛋等俗。

赵庆熺·关于春分的古诗(共1首)

  • 1.《柳梢青·春分日怀梁晋竹清朝·赵庆熺薄酒微醺。水晶欹枕,拥被思君。雨雨风风,昨宵人病,今日春分。怜他静掩重门。料打叠、梨花梦魂。六扇文纱,两枝红烛,一个黄昏。
【生卒】:1792—1847
【介绍】: 清浙江仁和人,字秋舲。道光二年进士。以候选知县,家居二十年,授陕西延川县,以病不赴,后改任金华府教授,亦不赴,以课徒终。约卒于道光末。工词,纯写性灵,而持律较严。有《香消醒词》、《蘅香馆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