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简介

春分,也称“升分”(外文名:Vernal equinox),古时又称“日中”“日分”“仲春之”,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第四个节气。斗指卯,太阳黄经达0°,于每年公历3月19-22日交节。

春分的“分”有两个含义,一是“季节平分”,传统以立春立夏之间为春季,而春分日正处于两个节气之中,正好平分了春季;另一含义是“昼夜平分”,在春分这天,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自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由赤道继续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白昼开始长于黑夜,南半球与之相反。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天气温暖、阳光明媚、雨水充沛。春分后中国除青藏高原、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北部外均进入了明媚的春天,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春分是中国的农历节气,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这个节气,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春分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礼》中的记载,而在《尚书》、《诗经》等古籍中也都有关于春分的描述。

春分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春分对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春分之后正式迎来了播种的旺季,各种农作物开始生长,动植物复苏。春分节气有一些民俗活动,比如踏青、春祭等;民间有放筝、吃春菜、立蛋等俗。

苏轼·关于春分的古诗(共2首)

  • 1.《癸丑春分后雪宋朝·苏轼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不分东君专节物,故将新巧发阴机。従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腊衣。
  • 2.《癸丑春分後雪宋朝·苏轼雪人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不分东君专节物,故将新巧发阴机。从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腊衣。
苏轼的诗词曲代表作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