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简介

春分,也称“升分”(外文名:Vernal equinox),古时又称“日中”“日分”“仲春之”,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第四个节气。斗指卯,太阳黄经达0°,于每年公历3月19-22日交节。

春分的“分”有两个含义,一是“季节平分”,传统以立春立夏之间为春季,而春分日正处于两个节气之中,正好平分了春季;另一含义是“昼夜平分”,在春分这天,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自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由赤道继续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白昼开始长于黑夜,南半球与之相反。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天气温暖、阳光明媚、雨水充沛。春分后中国除青藏高原、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北部外均进入了明媚的春天,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春分是中国的农历节气,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这个节气,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春分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礼》中的记载,而在《尚书》、《诗经》等古籍中也都有关于春分的描述。

春分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春分对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春分之后正式迎来了播种的旺季,各种农作物开始生长,动植物复苏。春分节气有一些民俗活动,比如踏青、春祭等;民间有放筝、吃春菜、立蛋等俗。

厉鹗·关于春分的古诗(共1首)

厉鹗的诗词曲代表作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人、学者,浙西词派中坚人物。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李绂在浙江主持乡试时,看到厉鹗的试卷,大为欣赏。厉鹗于该年考中举人。进京以后,以诗为汤右曾所赏识,但未能考中进士。乾隆元年(1736年),为浙江巡抚程元章推荐,参加“博学鸿词”考试。由于考试过程中,误将《论》置于《诗》前,以不合程式再次名落孙。此后,终身未仕。
厉鹗在词方面具有极高的造诣,为浙西词派中期的代表。在词派问题上,他推崇姜夔张炎等人为首的宋词南宗,贬低辛弃疾等人的北宗。厉鹗以“清”与“雅”作为词好坏的标准。他主张在艺术特点上,词应该是幽隽清绮,婉约淡冷;作品蕴意上,词要适度表达作者纯正的情感,寄以不含俗态的清高志性。他与查为仁合编的《绝妙好词笺》成为继朱彝尊《词综》之后推崇南宋词方面最有影响的著作。另外,厉鹗也长于写诗,特别是五言诗。他与杭世骏齐名,《清代学者象传》中称其:“为诗精深峭洁,截断众流,于新城(王士祯)、秀水(朱彝尊)外自树一帜。”厉鹗读书搜奇嗜博,钩深摘异,尤熟于宋元以后的掌故。
著有《樊榭山房集》、《宋诗纪事》、《辽史拾遗》、《东城杂记》、《南宋杂事诗》等书。其中《南宋杂事诗》一书,采诸书为之注,征引浩博,为考史事者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