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庵简介

白云庵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夕照峰塔遗址西侧,原为南宋名园“翠芳园”。清代历经重修,雍正年间改称“慈庵”,乾隆帝南巡时赐名“漪园”,后更名白庵。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杭州藏书家丁丙(字松生)主持重建,增建下老人祠,塑像并设签供卜姻缘,成为西湖婚俗文化载体。

清末白云庵成为浙江革命党人秘密据点,孙中山徐锡麟秋瑾等曾在此谋划起义;武昌起义后,陈英士等人于庵内策划杭州光复。民国初年,孙中山题匾“明禅达义”纪念参与革命的得山和尚。抗战期间庵宇遭日军焚毁,后一度作为抗日据点,最终被拆毁。其遗址现为西湖历史文化遗存之一。

王恭·白云庵的古诗词(共1首)

  • 1.《白云庵明朝·王恭 白云深处旧岩扉,苔藓苍苍一径微。翠壁红泉分鸟道,石林精舍挂僧衣。三峰月出闻猿断,五粒松香见鹤飞。今日置身千仞表,了然心地发清机。

王恭(1343-? ),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

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