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简介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秋季第3个节气,干支历申的结束与酉月的起始。斗指庚;太阳达黄经165度;于公历9月7-9日交节。“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由于冷空气转守为攻,白昼有阳光尚热,但傍晚后气温便很快下降,昼温差逐渐拉大。

时至白露,夏季逐渐为冬季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加上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光照强度减弱,地面辐射散热快,所以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气渐渐转凉,寒生露凝。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

按近代学者张宝堃提出的“候平均气温”标准,候平均温度在10-22℃期间为春季或秋季,按此标准,从白露节气开始,各地陆续开始进入到秋天。民谚:‘白露身弗露。’言至是天气乃肃,可以授衣耳。”意在提醒人们此时白天尚热,但早晚天气已有凉意,如果打赤膊就容易着凉。此外,这个时节还需预防秋燥。白露期间的各地民俗,主要有祭祀大禹、酿五谷、喝白露等。

曹植·关于白露的古诗(共1首)

  • 1.《离友诗·凉风肃兮白露滋三国·曹植凉风肃兮白露滋。木感气兮条叶辞。临渌水兮登崇基。折秋华兮采灵芝。寻永归兮赠所思。感离隔兮会无期。伊郁悒兮情不怡。
曹植的诗词曲代表作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聊城市莘县,一说出生于山东菏泽市鄄城。曹植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也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诗品》的作者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