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忘形的诗句(共1句)

忘形简介

忘形,汉语词语,读音为wàng xíng,原指不拘形迹,后泛指超脱物我或亲密无间的状态。词源可追溯至《庄子·让王》中“养志者忘形”的哲学命题,强调内在修养与形骸的辩证关系。

其内涵随语境衍变:既有因沉浸情境而失态之义,如蔡邕琴赋》“舞者乱节以忘形”;亦指朋友亲密不拘的交谊,《儒林外史》中故交“凡事忘形”即此用法;还可指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如秦观词“清,相与忘形”。历代文学作品通过不同场景承载其多维语义。

该词自先秦《庄子》发端,汉代文学赋予世俗化表达,唐宋诗词将其发展为常见意象,至明清小说进一步融入日常语言体系。其演变轨迹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形神关系从哲学思辨向生活实践延伸的过程。

白居易的诗词曲代表作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