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简介

神仙,汉语词语,拼音为shénxiān,指道教信仰中超脱生死、长生不死的得道者,常居于仙境并具备神通变化能力,如善知他心、天眼洞察等特质。该词可比喻能预知世事或逍遥自在之人,亦用于形容技艺高超者,如《三国演义》描述诸葛亮“有神仙之概”。

道教将神仙分为先天神祇(如天神、地祇)与后天仙真(通过修炼得道者)两大类,认为其体现“道”的化身并以济世度人为宗旨。葛洪在《抱朴子》中强调林为修道炼丹的理想场所,《庄子》则记载神人“肌肤若冰,乘气御飞龙”的形象。

该概念最早见于《史记·孝武本纪》所载燕齐方士宣扬的神仙之术。神仙传说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秦汉方士宣传影响扩大,秦始皇、汉武帝均曾遣使寻访仙药。《汉书·艺文志》列神仙家典籍,后衍生《列仙传》等著作记载仙人事迹。

施明德·神仙的诗句(共1句)

施明德(1871~?),字瘦鹤,号梅窗,善谜学,隶万华「鹤社」,并为「瀛社」社员。目前对施明德生平所知有限,且与其同时而署名「瘦鹤」之人不少,例如黄瘦鹤、东港瘦鹤、姚瘦鹤者,其他如彰化杨守愚(1905~1959)、台中王达德(1897~1957)亦署笔名为瘦鹤。因此必须根据发表的时间、刊物、团体再做判断,不过,还是有部份无法予以辨识者。由于施氏为瀛社社员,故以下所收诗作,除已确定为施氏作品者外,亦将瀛社击钵吟等例会中列名瘦鹤之诗作收入。〖参考林正三《瀛社社史之整理纂修与研究》,九十三年度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艺文补助文学类研究计,2005年4;林正三、许惠玟《台湾瀛社诗学会会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