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简介

桑(Morus alba L.),通称桑树,又称白桑、家桑、桑,是桑科桑属的落叶乔木或灌木。树皮厚,灰色,具不规则浅纵裂。叶卵形或广卵形,边缘锯齿粗钝,有时叶为各种分裂,表面鲜绿色。单性,雌雄异株,雌雄序均为穗状。聚花果卵状椭圆形,成熟时红色或暗紫色。花期4~5,果期5~8月。

桑原产于中国北部和中部,世界各地及中国南北各省区有栽培。一般生长于海拔1200m以下的区和平原。桑是阳性树种,喜光,喜温暖湿润,耐寒、耐旱,但不耐涝。桑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在中国文化中留下了许多典故、熟语,如“桑梓”“桑榆”“沧海桑田”等。

桑叶为养蚕的主要饲料,也可用作牲畜饲料,或制成桑叶等产品。果实称“桑椹”,可生食,也可榨果汁、酿等。桑的叶、根、果实及枝条均可入药。树皮纤维柔细,可作纺织原料、造纸原料;木材坚硬,可作为家具、乐器、雕刻等的用材。

邢参·桑的诗句(共1句)

邢参的诗词曲代表作

邢参(生卒年不详)明代弘治间学者。字丽文,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1]  ,邢量从孙。为人沉静,能宽容人。少年苦志读书,博古洽今。家贫教授乡里,以著述自娱。早岁丧妻,不再娶。性情较僻,朋友之门亦不轻过,有人百金求其碑文亦不折腰。所居室中列古书,无所不览。薪水之劳,皆身自为之。日惟炊黍,分而食焉,未尝得一暖食。败床破被,清苦得像野僧之居。客至清淡,不设酒茶招待。人每拜访他,必带钱往,午饭买食他处,再就谈。明正德间,应府聘预修《姑苏志》。有读书房在虎丘西原,死后即葬在此。时人称“有道君子”,著有《姓氏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