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简介

桑(Morus alba L.),通称桑树,又称白桑、家桑、桑,是桑科桑属的落叶乔木或灌木。树皮厚,灰色,具不规则浅纵裂。叶卵形或广卵形,边缘锯齿粗钝,有时叶为各种分裂,表面鲜绿色。单性,雌雄异株,雌雄序均为穗状。聚花果卵状椭圆形,成熟时红色或暗紫色。花期4~5,果期5~8月。

桑原产于中国北部和中部,世界各地及中国南北各省区有栽培。一般生长于海拔1200m以下的区和平原。桑是阳性树种,喜光,喜温暖湿润,耐寒、耐旱,但不耐涝。桑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在中国文化中留下了许多典故、熟语,如“桑梓”“桑榆”“沧海桑田”等。

桑叶为养蚕的主要饲料,也可用作牲畜饲料,或制成桑叶等产品。果实称“桑椹”,可生食,也可榨果汁、酿等。桑的叶、根、果实及枝条均可入药。树皮纤维柔细,可作纺织原料、造纸原料;木材坚硬,可作为家具、乐器、雕刻等的用材。

阮蔡文·桑的诗句(共1句)

阮蔡文(1666~1715),字子章,号鹤石,福建漳浦人。幼年随其父迁徙江西。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举人。兼通吴、越、闽、广方言,对于经世致用之学颇为用心。康熙五十一年(1712)招降海贼陈尚义有功,蒙清圣祖召见,问以沿海事宜,所答清晰,叙功获授南陆凉知州,未行,而大学士李光地奏称其有谋略,遂改授福建厦门水师中营参将。因为厦门距其家仅百馀里,所以对于该地大小利弊无不详知,任内务除盗贼,化解外国通商市舶与当地人民之冲突而为人所称颂。康熙五十四年(1715)调台湾北路营参将,当时南崁、淡水一带,穷年阴,鲜少晴朗,产硫黄,毒气薰蒸,曾是明郑时代流放罪人之所,康熙四十九年(1710)方设兵防,但生还者往往不及三分之一,历来巡哨未至,阮蔡文决计前往巡视。途中,吟书感,又详记当地山川、候、土俗,并撰文吊祭戍亡将士,招抚原住民,百姓感悦,不幸竟中瘴气,归来成疾,在改任福州城守副将,前往京城述职途中,病情加剧而亡,得年五十。〖参考蒋师辙《台湾通志》〈列传〉,台银本。陈培桂《淡水厅志》〈列传〉,成文出版社。〗阮氏操守廉洁,读书不倦,为文不假思索,可惜一生志在经济事业,所以著述无多。(黄美娥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