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简介

名利,汉语词语,拼音为míng lì,指代名位与利禄、名声与利益的结合体,常用于描述个体对社会地位与物质财富的双重追求。

该词包含社会评价体系中的声誉积累与资源获取两层内涵,既体现个人价值实现的社会认同维度,也映射物质利益分配的现实逻辑。其语义在典籍应用中呈现双重性,如《尹文子·大道上》强调"名利治小人"的伦理判断,《后汉书》则以"进趣名利"展现人性普遍倾向。

作为传统汉语词汇,"名利"的表述始于先秦典籍,经汉唐文献传承至明清。韩愈《复志赋》称长安为"名利之都府",骆宾王帝京篇》喻其"若浮",历代文人通过不同维度延续该词对社会现实的观察视角。现代语境下,该词仍广泛用于探讨个人追求与社会价值观的互动关系。

姚合·名利的诗句(共2句)

姚合的诗词曲代表作

姚合(约779~约855),中国唐代著名人。陕州(今河南陕县)人,祖籍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元和十一年(816)进士,授武功主簿。历任监察御史,金、杭二州刺史、刑部郎中、给事中等职,终秘书少监。世称姚武功,其诗派称“武功体”。
姚合在当时诗名很盛,交游甚广,与刘禹锡李绅张籍王建杨巨源马戴李群玉等都有往来唱酬。与贾岛友善,诗亦相近,然较贾岛略为平浅。世称“姚贾”。
擅长五律,以幽折清峭见长,善于摹写自然景物及萧条官况,时有佳句。但格题材较单调,刻景物亦较琐细。明代胡震亨评论他的诗说:“洗濯既净,挺拔欲高。得趣于浪仙之僻,而运以爽亮;取材于籍、建之浅,而媚以□芬。殆兼同时数子,巧撮其长者。但体似尖小,味亦微□。故品局中驷耳”(《唐音癸签》)。其诗对后世有一定影响,曾为南宋“永嘉四灵”(见“四灵体”)及江湖诗派诗人所师法。
今传《姚少监诗集》10卷,通行有明代汲古阁刻本及《四部丛刊》影印明钞本。另编选有《极玄集》,收入《唐人选唐诗(十种)》。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