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简介

“君臣”为汉语词语,主要包含三重含义:一指君主与臣下的关系,初见于《周易·序卦》;二指中医方剂中的主药与辅药,源自《素问》提出的“君臣佐使”理论;三特指《管子·君臣》篇及王瑞来所著同名历史著作。

该概念涵盖古代政治伦理与医学理论。《管子·君臣》篇主张君主统御全局、臣属恪守职责,体现春秋时期管仲的治国思想。中医“君臣佐使”理论以君药针对主病发挥核心作用,臣药辅助增强疗效,如麻黄汤中麻黄为君发汗解表,桂枝为臣助其发汗。佐药治疗兼证或消除毒性,使药引导药效或调和诸药,如桂枝汤以桂枝为君、芍药为臣、生姜大枣为佐、甘草为使。

《管子·君臣》篇收录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成书的《管子》,王瑞来所著《君臣》从制度史角度解析宰相权责演变,形成跨时代呼应。

李泌·君臣的诗句(共1句)

李泌的诗词曲代表作

李泌(bì)(722年—789年41日),字长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朝中期著名道家学者、政治家、谋臣,为南北朝北周时“八柱国”李弼的六世孙。
李泌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为南岳第钦赐的隐士。天宝中,自嵩山上书论施政方略,深得唐玄宗赏识,令其待诏翰林,为东宫属官。为杨国忠所忌,归隐名。安禄山叛乱,唐肃宗即位灵武,召其参谋军事。又为幸臣李辅国等诬陷,再次隐居衡岳。唐代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又屡为权相元载、常衮排斥,外出任官。唐德宗时再次入相,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封邺县侯,世称李邺侯。
贞元五年(789年),李泌去世,年六十八。获赠太子太傅。李泌博涉经史,精究《易象》,善属文,尤工。有《李泌集》二十卷,己佚。《全唐诗》录有其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