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简介

“君臣”为汉语词语,主要包含三重含义:一指君主与臣下的关系,初见于《周易·序卦》;二指中医方剂中的主药与辅药,源自《素问》提出的“君臣佐使”理论;三特指《管子·君臣》篇及王瑞来所著同名历史著作。

该概念涵盖古代政治伦理与医学理论。《管子·君臣》篇主张君主统御全局、臣属恪守职责,体现春秋时期管仲的治国思想。中医“君臣佐使”理论以君药针对主病发挥核心作用,臣药辅助增强疗效,如麻黄汤中麻黄为君发汗解表,桂枝为臣助其发汗。佐药治疗兼证或消除毒性,使药引导药效或调和诸药,如桂枝汤以桂枝为君、芍药为臣、生姜大枣为佐、甘草为使。

《管子·君臣》篇收录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成书的《管子》,王瑞来所著《君臣》从制度史角度解析宰相权责演变,形成跨时代呼应。

陈傅良·君臣的诗句(共1句)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学者称止斋先生,浙江温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镇罗凤街道)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兼集英殿修撰,为南宋一代名臣。青年时期执教于家塾,后主讲于院寺之南湖塾,学生数百。中进士后授泰州教授,仍在家教书。后任职湖南,公余在岳麓书院讲学,门墙极盛。卒谥文节。
陈傅良是南宋永嘉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继承薛季宣的事功之学、启后叶适之集大成者,与朱熹的道学、陆九渊的心学鼎足而立,是永嘉学派承上启下的学术巨擘。他为学主“经世致用”,反对性理空谈,与同时期的学者陈亮近似,世称“二陈”。傅良治学严谨,上溯三代、秦汉,一事一物,必致其极。
著有《止斋文集》、《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建院篇》、《历代兵制》、《毛解诂》、《八面锋》等作品。其中,《八面锋》为宋孝宗击节赞叹,御赐书名,流传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