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化简介

教化,汉语词语,原指儒家通过政教体系实现社会感化的方式,后延伸为教育熏陶与俗演变的总称,出自《·周南·关雎序》“美教化,移俗”。

其内涵包含三重维度:政令与礼制结合的治理模式,如《汉书·董仲舒传》称太学乃“教化之本原”;教育引导民众向善的实践路径,如玄奘《大唐西域记》载佛陀以教化开导末世;环境对人行为的潜移默化作用,如《史记·三王世家》以“蓬生麻中”作喻。钱穆提出“教化”包含施教者与受教者双向互动的过程,体现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该概念雏形见于周代礼乐制度,汉代经董仲舒确立为治国方略。唐代推行乡饮酒礼与私学教育,宋代发展出蒙学、乡约等基层教化形式,明代通过里甲制宣讲六谕。元稹《骠国乐》提出教化需循序渐进,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强调其对社会治理的基础作用。

释印肃·教化的诗句(共1句)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发,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