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化简介

教化,汉语词语,原指儒家通过政教体系实现社会感化的方式,后延伸为教育熏陶与俗演变的总称,出自《·周南·关雎序》“美教化,移俗”。

其内涵包含三重维度:政令与礼制结合的治理模式,如《汉书·董仲舒传》称太学乃“教化之本原”;教育引导民众向善的实践路径,如玄奘《大唐西域记》载佛陀以教化开导末世;环境对人行为的潜移默化作用,如《史记·三王世家》以“蓬生麻中”作喻。钱穆提出“教化”包含施教者与受教者双向互动的过程,体现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该概念雏形见于周代礼乐制度,汉代经董仲舒确立为治国方略。唐代推行乡饮酒礼与私学教育,宋代发展出蒙学、乡约等基层教化形式,明代通过里甲制宣讲六谕。元稹《骠国乐》提出教化需循序渐进,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强调其对社会治理的基础作用。

黄庶·教化的诗句(共1句)

黄庶(1019~1058)宋代,字亚夫,一作亚父,晚号青社。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黄湜(茂谒)长子,黄庭坚父。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时年二十五(《伐檀集自序》)。其后历一府三州,皆为从事(同上书)。以其诗文及交游事迹考之,初幕长安,庆历末徒凤翔,旋随宋祁幕许州。后随晏殊重幕长安。皇祐三年(1051),又改幕许州,受知于文彦博。五年,文彦博徙知青州,辟庶为通判(清光绪《益都县图志·官师志》)。至和中,摄知康州。嘉祐三年,卒于任所,年四十。事见《黄氏金字牒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