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化简介

教化,汉语词语,原指儒家通过政教体系实现社会感化的方式,后延伸为教育熏陶与俗演变的总称,出自《·周南·关雎序》“美教化,移俗”。

其内涵包含三重维度:政令与礼制结合的治理模式,如《汉书·董仲舒传》称太学乃“教化之本原”;教育引导民众向善的实践路径,如玄奘《大唐西域记》载佛陀以教化开导末世;环境对人行为的潜移默化作用,如《史记·三王世家》以“蓬生麻中”作喻。钱穆提出“教化”包含施教者与受教者双向互动的过程,体现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该概念雏形见于周代礼乐制度,汉代经董仲舒确立为治国方略。唐代推行乡饮酒礼与私学教育,宋代发展出蒙学、乡约等基层教化形式,明代通过里甲制宣讲六谕。元稹《骠国乐》提出教化需循序渐进,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强调其对社会治理的基础作用。

陆龟蒙·教化的诗句(共1句)

陆龟蒙的诗词曲代表作

陆龟蒙(?~公元881年),唐代农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者,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长洲(今苏州)人。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今甪直镇),编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他的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泽丛书》中,现实针对性强,议论也颇精切,如《野庙碑》、《记稻鼠》等。陆龟蒙与皮日休交友,世称“皮陆”,诗以写景咏物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