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神简介

鬼神,汉语词语,拼音为guǐ shén,由“鬼”(人死后灵魂的形态)与“神”(具备超自然能力的存在)组合而成,指代神秘、超自然的力量或存在。传统观念中,鬼法力较小且惧阳气,神具非凡能力,二者无法被感官直接感知,但可通过祭祀沟通。

鬼神内涵包含阴阳魂魄理论,魂为阳主精神,魄为阴主形体,死后形气分离为鬼(归土之形)与神(上升之气)。其概念常与祖先信仰结合,能否享受祭祀是区分人死后为鬼或神的重要标志。鬼神观念衍生出傩戏驱鬼、中元节祭祖等民俗活动。

鬼神观念起源于中国古代自然崇拜与祖先信仰,甲骨文已有“鬼”字记载,《礼记》《左传》等典籍将其融入哲学与礼制体系。魏晋至唐宋时期,佛教盂兰盆会、道教中元节与儒家祭祀传统融合,形成文化复合形态。

李端·鬼神的诗句(共1句)

李端的诗词曲代表作
李端(约743-782?),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师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辈较轻,但诗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