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神简介

鬼神,汉语词语,拼音为guǐ shén,由“鬼”(人死后灵魂的形态)与“神”(具备超自然能力的存在)组合而成,指代神秘、超自然的力量或存在。传统观念中,鬼法力较小且惧阳气,神具非凡能力,二者无法被感官直接感知,但可通过祭祀沟通。

鬼神内涵包含阴阳魂魄理论,魂为阳主精神,魄为阴主形体,死后形气分离为鬼(归土之形)与神(上升之气)。其概念常与祖先信仰结合,能否享受祭祀是区分人死后为鬼或神的重要标志。鬼神观念衍生出傩戏驱鬼、中元节祭祖等民俗活动。

鬼神观念起源于中国古代自然崇拜与祖先信仰,甲骨文已有“鬼”字记载,《礼记》《左传》等典籍将其融入哲学与礼制体系。魏晋至唐宋时期,佛教盂兰盆会、道教中元节与儒家祭祀传统融合,形成文化复合形态。

白玉蟾·鬼神的诗句(共8句)

白玉蟾(1194-?),南宋时人,内丹理论家。
南宗的实际创立者,创始金丹派南宗,金丹派南五祖之一。
生卒年待考,原名葛长庚,本姓葛,名长庚。字如晦,号琼琯,自称神霄散史,海南道人,琼老人,武夷散人。定居福建闽清。
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幼聪慧,谙九经,能赋,长于书,12岁时举童子科,作《织机》诗;才华横溢,著作甚丰。
自幼从陈楠学丹法,嘉定五年(1212)八秋,再遇陈楠于罗浮山,得授金丹火候诀并五大法。
他曾游罗浮、武夷、天台、庐山,阁皂等地,寻师访友,学道修炼,经历过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艰辛岁月。他在游途中,先后收留元长、彭耜、陈守默、詹继瑞为徒。据称‘四方学者,来如牛毛‘,影响日益扩大,自此打破自张伯端至陈楠以来南宗的单传历史。旋即复归武夷止止庵传道授法,正式创立金丹派南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