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简介

浮生,汉语词汇,读音为fú shēng,意为空虚短暂的人生,也指物体漂浮生长的自然状态。该词出自《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以水面浮萍喻指人生无常,奠定道家淡泊生死、顺应自然的哲学基调。

其核心内涵源自道家对生命虚幻性的思考,认为人生如寄、转瞬即逝。历代文人将其融入文学创作,如李白“浮生若梦”、苏轼“又得浮生一日凉”等,借以抒发生命易逝的感慨。唐宋时期,“浮生”逐渐衍生出闲适避世的文化意象,成为山水田园题材的常见主题。

该词最早见于战国时期道家典籍,经南朝鲍照“浮生急驰电”强化时间流逝意象,至唐代成为文经典母题。宋代以后,文人通过诗词进一步拓展其哲学意蕴,同时现代艺术创作亦借用该概念进行视觉化诠释。

文天祥·浮生的诗句(共1句)

文天祥的诗词曲代表作
文天祥(1236年6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