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简介

扶桑(拼音:fú sāng)是汉语词汇中兼具神话、植物及地理指称的复合概念,最早见于《山海经》记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梁书·诸夷传》载其作为东方古国。三星堆二号青铜神树经复原后高2.88米,枝干顶端有神鸟造型,专家认为对应《海经》扶桑树形象。

其内涵包含三重指向:神话中的巨树,《海内十洲记》称其‘树两两同根偶生’;日出象征文献,《淮南子》载‘日出于旸谷,拂于扶桑’;地理代称,《南齐书》提及‘扶桑’指涉方位但未明确对应日本。楚国扶桑树纹融合中原与巴蜀文化,青铜器与漆器上呈现太阳崇拜与通天大木特征。

起源于先秦文献,《大荒东经》记载扶木高达三百里,十日轮值形成‘十日旬’历法。汉晋时期《十洲记》补充其东海方位,唐代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始用其指代日本,三星堆青铜神树实证其‘东扶桑、西若木’的宇宙观。

张镃·扶桑的诗句(共1句)

张镃(1153—1221?)原字时可,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号约斋。南宋文学家,先世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寓居临安(现浙江杭州),卜居南湖。出身显赫,为宋南渡名将张俊曾孙,刘光世外孙。他又是宋末著名诗词张炎的曾祖,是张氏家族由武功转向文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隆兴二年(1164),为大理司直。淳熙年间直秘阁通判婺州。庆元初为司农寺主簿,迁司农寺丞。开禧三年(1207)与谋诛韩侂胄,又欲去宰相史弥远,事泄,于嘉定四年十二被除名象州编管,卒于是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