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简介

扶桑(拼音:fú sāng)是汉语词汇中兼具神话、植物及地理指称的复合概念,最早见于《山海经》记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梁书·诸夷传》载其作为东方古国。三星堆二号青铜神树经复原后高2.88米,枝干顶端有神鸟造型,专家认为对应《海经》扶桑树形象。

其内涵包含三重指向:神话中的巨树,《海内十洲记》称其‘树两两同根偶生’;日出象征文献,《淮南子》载‘日出于旸谷,拂于扶桑’;地理代称,《南齐书》提及‘扶桑’指涉方位但未明确对应日本。楚国扶桑树纹融合中原与巴蜀文化,青铜器与漆器上呈现太阳崇拜与通天大木特征。

起源于先秦文献,《大荒东经》记载扶木高达三百里,十日轮值形成‘十日旬’历法。汉晋时期《十洲记》补充其东海方位,唐代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始用其指代日本,三星堆青铜神树实证其‘东扶桑、西若木’的宇宙观。

顾璘·扶桑的诗句(共1句)

顾璘的诗词曲代表作

顾璘(1476~1545)明代官员、文学家。字华玉,号东桥居士,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寓居上元(今江苏省南京市),有知人鉴。弘治间进士,授广平知县,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少有才名,以著称于时,与其同里陈沂、王韦号称“金陵三俊”,后宝应朱应登起,时称“四大家”。著有《浮湘集》、《山中集》、《息园诗文稿》等。其曾评注杨士弘《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