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简介

扶桑(拼音:fú sāng)是汉语词汇中兼具神话、植物及地理指称的复合概念,最早见于《山海经》记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梁书·诸夷传》载其作为东方古国。三星堆二号青铜神树经复原后高2.88米,枝干顶端有神鸟造型,专家认为对应《海经》扶桑树形象。

其内涵包含三重指向:神话中的巨树,《海内十洲记》称其‘树两两同根偶生’;日出象征文献,《淮南子》载‘日出于旸谷,拂于扶桑’;地理代称,《南齐书》提及‘扶桑’指涉方位但未明确对应日本。楚国扶桑树纹融合中原与巴蜀文化,青铜器与漆器上呈现太阳崇拜与通天大木特征。

起源于先秦文献,《大荒东经》记载扶木高达三百里,十日轮值形成‘十日旬’历法。汉晋时期《十洲记》补充其东海方位,唐代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始用其指代日本,三星堆青铜神树实证其‘东扶桑、西若木’的宇宙观。

李清照·扶桑的诗句(共1句)

李清照的诗词曲代表作

李清照(1084年313日~1155年5月12日),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