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简介

扶桑(拼音:fú sāng)是汉语词汇中兼具神话、植物及地理指称的复合概念,最早见于《山海经》记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梁书·诸夷传》载其作为东方古国。三星堆二号青铜神树经复原后高2.88米,枝干顶端有神鸟造型,专家认为对应《海经》扶桑树形象。

其内涵包含三重指向:神话中的巨树,《海内十洲记》称其‘树两两同根偶生’;日出象征文献,《淮南子》载‘日出于旸谷,拂于扶桑’;地理代称,《南齐书》提及‘扶桑’指涉方位但未明确对应日本。楚国扶桑树纹融合中原与巴蜀文化,青铜器与漆器上呈现太阳崇拜与通天大木特征。

起源于先秦文献,《大荒东经》记载扶木高达三百里,十日轮值形成‘十日旬’历法。汉晋时期《十洲记》补充其东海方位,唐代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始用其指代日本,三星堆青铜神树实证其‘东扶桑、西若木’的宇宙观。

沈约·扶桑的诗句(共1句)

沈约的诗词曲代表作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宋、齐、梁朝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
沈约是齐、梁文坛的领袖,学问渊博,精通音律,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以平、上、去、入四声相互调节的方法应用于文,避免八病,这为当时韵文的创作开辟了新境界。其诗与王融诸人的诗皆注重声律、对仗,时号“永明体”,是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著作有《宋书》、《沈隐侯集》辑本二卷。又曾著《四声谱》、《齐纪》等,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