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简介

笛子,原名为“涤”,古时称之为“邃”或“横吹”,因大多数笛子均用天然的竹材制作而成,所以又称之为“竹笛”,距今已有八、九千年的历史,是中国较为古老的传统吹奏乐器,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笛子构造简单,种类繁多,大小不一,通常以竹管作为管身,再贴上笛膜,通过气流振动笛膜来发声,是一种表现力较强,演奏格丰富的乐器。它音域为两个八度零一个音,音色宽松、浑厚、圆润、明亮,吹奏出的声音清脆悦耳、圆润明亮宛如龙吟,被古人誉为“龙吟凤鸣”。有独奏、伴奏、合奏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是民间音乐、地方戏曲、民族歌舞的重要伴奏乐器,也是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中的主要成员,在民族乐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笛子在中国各地域均有发展,并形成了具有特色地域代表的南北两大派系,主要流行于中国的汉族地区,除此之外在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使用,演奏格各异,均具有自身的特点。

朱彦昌·笛子的诗句(共1句)

弘祖字彦昌,临川人。洪武初以明经举,官都税大使。有《东皋耕叟》八卷。 (《青溪暇笔》:太祖高皇帝以至正十五年乙未取安庆及太平、宁国,赵双刀陷池州。余忠宣公守安庆,使判官莫伦赤市盐浙东;还泊龙湾,时方以兵邀之,莫伦赤自称安窿使者。太祖闻之,曰: 「馀公元名臣,使当道皆若之,天下岂有乱哉?」命诸军勿得俘掠,以礼宴劳之,遣还。且曰:「告馀公,善自为守。」又曰:「老赵在池州素无仁心,恐汝去不能免也,吾以书与汝,至则以示其左右。」莫伦赤至池州,果为所扼,以书示之,赵省书曰:「但免汝一死耳,盐货不可得也。」悉为所掠,而莫伦赤遂得生还。福按:馀公之守安庆也,赵双刀、陈友谅引群盗四面而攻之,太祖与之接壤,未尝加以一镞,虽曰兵不攻坚,然神谋庙算皆由天纵,非一时英雄所能知也。其时友谅已僭大号,据有全楚,隐然一国。而太祖初提一旅之师,渡江而来,若又悉力疲众以攻坚城,不惟顿兵挫锐,然自撤屏翰,身受强敌,则亦安能从容俯仰,砺兵秣,以观四方之衅,而出万全之计哉?此其远略何如也。以是而论,馀公虽为元守,实为我用,岂非天佑国家,故使之然乎!其后友谅虽下安庆,然兵力亦自是渐衰,而勃兴之朝巳莫之能禦,故陈氏不旋踵而灭也。临川朱彦昌有吊馀公诗一联:「十年血战身无援,一旦唇亡齿亦寒。」下句盖指友谅而耳。于此见受天命者,其所云为固自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