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简介

笛子,原名为“涤”,古时称之为“邃”或“横吹”,因大多数笛子均用天然的竹材制作而成,所以又称之为“竹笛”,距今已有八、九千年的历史,是中国较为古老的传统吹奏乐器,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笛子构造简单,种类繁多,大小不一,通常以竹管作为管身,再贴上笛膜,通过气流振动笛膜来发声,是一种表现力较强,演奏格丰富的乐器。它音域为两个八度零一个音,音色宽松、浑厚、圆润、明亮,吹奏出的声音清脆悦耳、圆润明亮宛如龙吟,被古人誉为“龙吟凤鸣”。有独奏、伴奏、合奏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是民间音乐、地方戏曲、民族歌舞的重要伴奏乐器,也是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中的主要成员,在民族乐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笛子在中国各地域均有发展,并形成了具有特色地域代表的南北两大派系,主要流行于中国的汉族地区,除此之外在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使用,演奏格各异,均具有自身的特点。

李梦阳·笛子的诗句(共1句)

李梦阳的诗词曲代表作

李梦阳(1473年15日—1530年1月28日),字献吉,号空同,汉族,祖籍河南扶沟,出生于庆阳府安化县(今甘肃省庆城县),后又还归故里,故《登科录》直书李梦阳为河南扶沟人。他善工书法,得颜真卿笔法,精于古文词。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提倡“文必秦汉,必盛唐”,强调复古,《自书诗》师法颜真卿,结体方整严谨,不拘泥规矩法度,学卷气浓厚。李梦阳所倡导的文坛“复古”运动盛行了一个世纪,后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的“公安派”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