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简介

笛子,原名为“涤”,古时称之为“邃”或“横吹”,因大多数笛子均用天然的竹材制作而成,所以又称之为“竹笛”,距今已有八、九千年的历史,是中国较为古老的传统吹奏乐器,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笛子构造简单,种类繁多,大小不一,通常以竹管作为管身,再贴上笛膜,通过气流振动笛膜来发声,是一种表现力较强,演奏格丰富的乐器。它音域为两个八度零一个音,音色宽松、浑厚、圆润、明亮,吹奏出的声音清脆悦耳、圆润明亮宛如龙吟,被古人誉为“龙吟凤鸣”。有独奏、伴奏、合奏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是民间音乐、地方戏曲、民族歌舞的重要伴奏乐器,也是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中的主要成员,在民族乐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笛子在中国各地域均有发展,并形成了具有特色地域代表的南北两大派系,主要流行于中国的汉族地区,除此之外在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使用,演奏格各异,均具有自身的特点。

岑参·笛子的诗句(共6句)

岑参的诗词曲代表作
岑参(约715-770),祖籍南阳(今属河南),后徙居江陵(今属湖北)。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刺史,后人因称“岑嘉州”。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天宝三年进士。八年至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又随封常清至北庭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至德二载与杜甫等五人授右补阙。后出任嘉州刺史,大历五年卒於成都。工,长于七言歌行。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岑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