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简介

笛子,原名为“涤”,古时称之为“邃”或“横吹”,因大多数笛子均用天然的竹材制作而成,所以又称之为“竹笛”,距今已有八、九千年的历史,是中国较为古老的传统吹奏乐器,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笛子构造简单,种类繁多,大小不一,通常以竹管作为管身,再贴上笛膜,通过气流振动笛膜来发声,是一种表现力较强,演奏格丰富的乐器。它音域为两个八度零一个音,音色宽松、浑厚、圆润、明亮,吹奏出的声音清脆悦耳、圆润明亮宛如龙吟,被古人誉为“龙吟凤鸣”。有独奏、伴奏、合奏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是民间音乐、地方戏曲、民族歌舞的重要伴奏乐器,也是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中的主要成员,在民族乐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笛子在中国各地域均有发展,并形成了具有特色地域代表的南北两大派系,主要流行于中国的汉族地区,除此之外在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使用,演奏格各异,均具有自身的特点。

孙承宗·笛子的诗句(共1句)

孙承宗的诗词曲代表作

孙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北直隶保定高阳(今河北)人。明末军事家、教育家、学者和人。曾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明末的文坛领袖 。曾任兵部尚书、辽东督师、东阁大学士等。
在明朝与后金作战连遭败绩、边防形势危急的情况下,孙承宗代替王在晋成为蓟辽督师,修筑关宁锦防线,统领军队十一万,收复失地四百余里,选拔培养了如世龙、袁崇焕等一批文武将领,修筑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余座,屯田五千多顷,安置战争难民近百万,逼迫努尔哈赤后退七百里功勋卓著,后遭到魏忠贤的妒忌,辞官回乡。
崇祯元年(1628年),皇太极绕过关宁锦防线,进入长城以内,京师告急,又是在危殆时刻,孙承宗蒙诏起用,起家陛见,议守京师,出镇通州,调度援军、追还溃将,重镇海,袭扰敌后,迫敌出塞,收复四镇,再整关宁,却遭权臣掣肘,告老回家。在家高阳县住七年。
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军进攻高阳,孙承宗率领全城百姓及家人守城,城破后自缢而死 。南明弘光元年(1644年),获追赠太师,谥号“文忠”;清高宗时追谥“忠定”。著有诗集《高阳集》、军事著作《车营扣答合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