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简介

笛子,原名为“涤”,古时称之为“邃”或“横吹”,因大多数笛子均用天然的竹材制作而成,所以又称之为“竹笛”,距今已有八、九千年的历史,是中国较为古老的传统吹奏乐器,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笛子构造简单,种类繁多,大小不一,通常以竹管作为管身,再贴上笛膜,通过气流振动笛膜来发声,是一种表现力较强,演奏格丰富的乐器。它音域为两个八度零一个音,音色宽松、浑厚、圆润、明亮,吹奏出的声音清脆悦耳、圆润明亮宛如龙吟,被古人誉为“龙吟凤鸣”。有独奏、伴奏、合奏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是民间音乐、地方戏曲、民族歌舞的重要伴奏乐器,也是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中的主要成员,在民族乐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笛子在中国各地域均有发展,并形成了具有特色地域代表的南北两大派系,主要流行于中国的汉族地区,除此之外在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使用,演奏格各异,均具有自身的特点。

宋伯仁·笛子的诗句(共1句)

宋伯仁,字器之,号岩,广平(今河北广平)人。嘉熙(一二三八―一二四〇)时善画梅,作梅花喜神谱,后系以,识于景定二年(一二六一)。自称每至放时,徘徊竹篱茅屋间,满腹清霜,两肩寒,谛玩梅之低昂俯仰,分合卷舒,自甲坼以至就实,图形百种,各肖其形。工诗,著岩吟草。《读书敏求记》、《畊砚田斋笔记》、《梅花喜神谱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