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简介

“不足”是汉语常见词语,拼音为bù zú,表示数量或程度上的不充分,无法满足需求,也可引申为缺少、少于等义。作为动词时多用于否定性评价(如“不足为怪”),作形容词时强调客观短缺(如“先天不足”)。

该词涵盖多层语义:古代汉语中多指“不值得”(如《庄子》中的“不足多也”),现代汉语侧重“不够”或“未达标准”(如“信心不足”“不足一千”),部分语境中表禁止含义(如《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其语义网络包含五类用法:不充足、缺少、数量未达、禁止性表达和价值判断。

“不足”的语义历经演变:先秦时期多作否定判断词,汉唐后逐步转向量化描述,近现代更强调客观条件的缺失。这一转变与语言实用化趋势相关,古代典籍多用于抽象评价(如《荀子》“益不足”),现代文献则聚焦具体短缺(如朱自清笔下的“兵力不足”)。

张华·不足的诗句(共1句)

张华的诗词曲代表作

张华(232年-300年),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西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西汉留侯张良的十六世孙、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十四世祖。
张华年轻时便多才多艺,受到时人赞赏。在曹魏时历任太常博士、河南尹丞、佐著作郎、中书郎等职,西晋建立后,拜黄门侍郎,封关内侯。他学识渊博、工于书法、记忆力极强,被比作子产。后拜中书令,加散骑常侍,与杜预坚决支持建晋武帝司炎伐吴,战时任度支尚书
吴国灭亡后,张华进封广武县侯,因声名太盛而出镇幽州,政绩卓然。后入朝任太常。晋惠帝继位,任太子少傅,因功拜右光禄大夫,累官开府仪同三司、侍中、中书监,被皇后贾南委以朝政,张华尽忠辅佐,使天下仍然保持相对安宁。后封壮武郡公,又迁司空。永康元年(300年),赵王司伦发动政变,张华被杀害,享年六十九岁。
张华工于赋,词藻华丽。编纂有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隋书·经籍志》有《张华集》十卷,已佚,明人张溥辑有《张茂先集》。张华雅爱书籍,精通目录学,曾与荀勖等人依照刘向《别录》整理典籍。《宣和书谱》载有其草书《得书帖》及行书《闻时帖》。